发烧
病毒、病菌入侵会刺激细胞释放出前列腺素E2。E2会把“正常体温”的设定值给调高了, 让身体觉得体内热量不足,于是就要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。肌肉运动是增加产热的一种快速方法,因此发烧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颤抖。为了减少散热,皮肤的血管收缩,那里的血液被送到体内深处,因此发烧的人会觉得发冷。扑热息痛(对乙酰氨基酸)、阿司匹林(乙酰水杨酸)等药物能够抑制E2的合成,因为他们是有效的退烧药。
吃了退烧药,或者病好了,体温恢复正常, 身体需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,就会出汗。所以退烧会导致出汗,但是许多人却本末倒置,以为是出汗导致了退烧,所以平时都是这样的土方法:发烧后多穿衣服,多盖被子,捂出汗来病就好了。
理论上,温度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能力。初步的临床实验也表明发烧可能有些好处。比如,小孩患水痘,从发烧、出疹到完全结痂,大约一周,如果使用了退烧药,这个病程反而要多一天。
当然体温过高也是有害的。如果是高烧(肛门温度>41度),会对细胞、组织造成损伤。当体温达到42度时,神经元就无法对体温做进一步的控制。因此一旦高烧,必须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。但是平时我们的土方法“捂热”,反而增加了体温,加重了病情。
如果是一般的发烧,未必就要急着吃药退烧。在通常情况下,吃退烧药只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,无助于身体恢复,反而可能还会有所延误。至于“xx退热颗粒”“xx清热颗粒” 之类的传统药物,是否真有退烧的疗效很值得怀疑,服用他们也是有害无益。